饲料厂生物安全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丁在亮1,2 ,徐双贵3 ,吴浩4 ,束玲玲1,2
( 1. 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 ,安徽 合肥 230091 ;2. 畜禽产品安全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230001 ;3. 安徽省新康饲料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31 ;4.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32)
摘要 :饲料作为养殖场不间断使用的外来物资,可携带并传播疾病,其安全性尤其是生物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饲料企业应适应市场要求 ,将生物安全防范内容纳入饲料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利用高效便捷的设施设备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切断经由饲料传播病原的传播途径。文章指出饲料厂中饲料生产各环节中的风险点,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降低饲料生产环节中的生物安全风险,促进饲料工业及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饲料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 :S 8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692(2023)08-0085-05
Biosafety risk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feed mills
Ding Zailiang1,2, Xu Shuanggui3, Wu Hao4, Shu Lingling1,2
(1. Anhui Provincial Control Institute of Veterinary Pharmaceuticals and Feed, Anhui Hefei 230091;
2. A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Livestock and Poulty Product Safety Engineering, Anhui Hefei 230001; 3. Anhui Xinkang Feed Co. , Ltd. , Anhui Hefei 230031; 4.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
Abstract: As a foreign material continuously used in farms, feed can carry and spread diseases, and its safety, especially its biosafety,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Feed enterprises should adapt to market requirements, biosafety prevention content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feed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management system, take effective methods and measures, the use of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eed products, cutoff the transmission of pathogens through fee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risk points in each link of feed production in feed mill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the biosafety risk in feed production link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eed industry and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Keywords: Feed; Biosafety; Biosafety precautions
近年来禽流感、蓝耳病、非洲猪瘟等传染性疾病在我 国时有发生,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困扰和损失,促使养 殖企业采取更加严格科学的防疫措施 。成品饲料作为养殖场的物资是病原传播媒介之一
[1]被纳入防疫的重要节点,车辆、饲料、兽药等物资进入养殖场前应进行严格消杀流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
[2],北京市地方标准《生猪养 殖场生物安全规范》(DB11/T 1799—2020)也对进入生猪养殖场的饲料进行了规范 。饲料生物安全即饲料通过动物进入食物链后对食物链成员生命活动的影响性质和程度
[3] 。饲料安全管理制度是养殖场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饲料厂生物安全防范即对饲料生产环节进行评估,找出风险点,再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用高效便捷的设备,以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切断经由饲料传播病原的传播途径,消除饲料对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隐患。 本文总结饲料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点,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期为降低饲料生产环节中的生物安全 风险,促进饲料工业及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饲料厂生物安全风险点
按照生物安全评价方法和生物安全性的等级标准,饲料生产企业的生物安全等级应为Ⅰ级,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不存在危险 。饲料厂中各环节的生物安全风险点包括饲料原料、进出车辆及工作人员、其他物资、可能进出饲料厂的动物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1.1 饲料原料
饲料生产使用的饲料原料品种众多、来源广泛,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原料如鱼粉、羽毛粉、肉骨粉、乳清粉等易携带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结核菌、链球菌等病原微生物
[5-6], 可能引发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结核菌病、布氏病、口蹄疫、绦虫病、弓形体病、禽流感等
[7-8] 。研究表明,许多病毒(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和 A 型塞纳卡病毒)可在豆粕 、氨基酸和全价饲料的跨境运输中存活
[9]。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益生菌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致病菌
[10-11],菌群结构不平衡可能影响断奶仔猪的肠道屏障功能
[12]。饲料原料储存不当会滋生霉菌,可导致猪霉菌性肺炎
[13-14]。霉菌分泌的毒素不仅会对生猪健康产生危害
[15],还会损伤家禽的肝、肾等器官
[16]。
1.2 进出车辆及工作人员
物资运输车(含原料车、成品料车)、员工通勤车辆等离开厂区后可能携带病原,因此,大多数养殖场对饲料运送车等车辆进行消毒,这也是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措施
[17] 。出入饲料生产企业的人员大致可分为3类:一 是本厂职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检测人员、业务及维保人员等);二是相关业务人员(货车司机、客户、水电气工程人员等);三是访客(监督检查人员和其他来访人员等)。有调查指出,装料蛟龙、冷却器进气口、原料进口栅栏、所有位置的地面粉尘、扫把、工人鞋子上均检出了德尔塔冠状病毒
[9]。因此,人员进入厂区和车间时未进行严格消毒 或到处走动可能会提高交叉污染的风险,也是生物安全防 控的风险点之一。
1.3 其他进入饲料厂的物资
饲料厂内除原料外还存在其他物资,如产品包装材料、设备配件、工具、食品及食品原料、办公用品等 。这些物资进入饲料厂前要根据物资的品类和性质进行生物安全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做出针对性处理后再进入饲料厂,否则可能会间接污染饲料成品。
1.4 可能进出饲料厂的动物
可能进出饲料厂的动物主要指啮齿类动物、鸟等动物 。啮齿动物是多种病原体的储存宿主,如鼠疫、鼠型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巴尔通体病、森林脑炎等[18] 。如若不对此进行防范可能导致该类动物携带病原进入饲料厂,从而污染原料或成品料。
1.5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若卫生制度执行不到位,可能导致残留物料霉变(尤其是南方的夏季),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振动等原因重新进 入生产线导致产品污染 。有研究指出,受非洲猪瘟病毒 (ASFV)污染的饲料加工完成后,后续4批饲料仍能够检出ASFV阳性,且在和饲料直接接触及未接触表面均能够检出,提示ASFV一旦进入饲料厂环境,传播风险不仅限于某批次污染的饲料[19] 。此外,饲料企业微生物实验室(如果有)泄漏或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引起饲料污染。
2 饲料厂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2.1 饲料厂安全等级分区
饲料厂应针对饲料生产全过程的生物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厂区实行分级管理按照法规要求,借鉴种苗场的生物安全等级划分的方法将饲料厂按照等级划分为红、橙、黄、绿等4个等级 。红色区域为饲料厂的外部区域,人员及车辆可自由靠近,该区域风险等级更高,为不可控区域 。橙色区域为饲料厂核心区,主要为原料车行驶区域及卸车区域、地磅、厨房、宿舍等,此区域为原料运输车、原料库内部专用车等车辆及采样人员、原料库仓管人员、原料质量检查人员、卸料/投料人员等人员活动区域,风险等级较高但可控,是饲料厂生物安全防控的重点 。黄色区域主要是成品车辆行驶停留装车区及成品仓库、餐厅、员工宿舍等功能区,该区域员工通勤车、生活物资供应车等车辆以及企业内一般工作人员的活动区域, 风险等级不高,属于一般防控区 。绿色区域为厂内净区, 主要为成品库、主车间等区域范围 。此区域为成品运输车、成品仓库管理员、成品上货人员、打包工、中控工等生产人员活动区域 。通过严格等级划分约束不同区域人员 之间流动,确保相对隔离。不同区域间应设置消毒通道,人员跨区域活动时应通过消毒通道、按照消毒规程消毒 。
2.2 饲料厂生物安全防控的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即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范的制度、工作标准和岗位生物安全防范操作规范 。根据评估的 6 个生物安全风险点来看,饲料原料管理与饲料加工过程管理是饲料厂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20] 。饲料原料的管理方面,在严格执行《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规定的同时对原料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原料管理制度(如原料采购、接收、进场、处置、检验检测与查验、仓储管理、质量检查、记录与记录保存、责任与奖惩等),制定原料采购、接收[21]、处置程序和完备的原料接收标准,疫情收集与区域划分等情报分析制度等 。对原料的采购、进场、查验与检测存放与检查等各项活动要有记录 。明确岗位职责,为各生物安全防控岗位制定简洁有效的岗位操作规程 。对购入饲料原料,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工业饲料原料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添加剂、生 物饲料添加剂[22]、单一饲料等,执行查验制度,对标签(质量保证书)、购销合同、许可信息与质量信息进行符合性查验,符合接收标准的允许入库;制定微生物控制计划,防止霉变产生的微生物毒素污染饲料[23] 。来自疫区的原料应 对内外包装进行消毒处理后入库,且独立存放与其他原料 物理隔离;对来自疫区或源头无法实现管控的原料,如玉 米、小麦、豆粕、米糠、DDGS、麸皮等,要拒绝接收,确因无法代替而需要接收时,需对该原料进行严格的微生物学检测(核酸检测),经检测评估安全允许入库;对来自非疫区的大宗原料如玉米、豆粕、米糠、DDGS、麸皮、小麦等按正常的原料接收程序,经检验检测放行入库 。此外,玉米 DDGS、麸皮、小麦中霉菌毒素污染较严重[24-25],应加强相关方面的检测;对动物性饲料原料,如肉骨粉、肉粉、肠黏膜粉、鱼粉、羽毛粉、乳清粉等应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按照原料接收标准判定是否允许入库。
对于库存原料,应制定完备的生产管理制度、仓储管理制度、质量检查制度以及仓库的挡鼠板、防鸟网、灭蝇灭蚊灯、窗纱、捕鼠设备等管理文件,细化各工序的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若有破损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弥补 。做好质量检查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遗产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质量管理部门。
人员、车辆方面,应建立健全人员、车辆、物资等进厂制度,并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人员和车辆等的进入和消毒程序 。制定避免人员交叉串岗的制度,人员确需跨车间流动应按规定程序通过更衣消毒通道进入并按规定登记;制定生产区、非生产区、不同区域人员的流动程序,非生产人员需经洗手、脚底消毒、过喷雾消毒通道后进入非生产区域[26];非生产及生产人员需经过洗手、脚底消毒、过喷雾消 毒通道、更换工作服和鞋后进入生产区域 。生活物资(食 品、食材、厨余垃圾等)的运输车辆应按固定路线按照通勤车辆的管理方式进出厂区,在厂区内按照固定路线行动, 采用臭氧、紫外线、熏蒸、擦拭等方法进行消毒 。生活物资(食品、食材、厨余垃圾等)随车进出,防止外泄;原料以外的生产物资(设备配件、维修工具、包装材料等)按照原料进入厂区,消毒后入库;办公用品随人员进入 。进入生产区域(黄色和绿色区域)的物资需要对外包装消毒后分发至相应的岗位。
对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应建立生产车间卫生管理制度、卫生清洁规程以及消毒管理制度、消毒程序。每天生产结束后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洁,包括投料口、脉冲布袋除尘器、提升机等输送设备、初清筛、永磁筒、粉碎机及筛片、混合机[27]、调质器、制粒机、冷却器、破碎机、分级筛等[28], 尤其是脉冲布袋除尘器、制粒机、分级筛等易物料残留的 设备,若不及时清理,残存物料易滋生细菌导致变质[29],物 料流入下一批产品,动物食用可能引发疾病。
2.3 饲料厂生物安全防控的硬件建设
按照饲料厂生物安全防范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添置、设立、储备相应的防控物资和防控设备是制定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能够被有效执行的保障,也是饲料厂生物安全防控的硬件建设 。实验室或合作的实验室应具备能够检测原料中的规定的致病菌、动物传染病病毒等微生物指标的能力,并具备采集微生物指标检测的采样设备设施;具有疫病信息检索能力,能够识别原料是否来自疫区;仓储环境符合规范要求,具有能够防范原料的污染与变质的设施设备,如垫板、通风设施等;对检查中发现霉变的原料[30]应具有处理能力。
饲料厂仓库、生产车间的硬件设施必须符合《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规定,原料及成品库房应做到顶棚、窗户无漏雨、无破损,墙面、地面无渗水,垫板充足,仓库内无明排水沟;在库房出物料入口设置挡鼠板和防鸟网,配备灭蝇灭蚊灯;人员入口、仓库与生产车间之间的人员通道 应设有更衣消毒设施;窗户应有窗纱;库房和生产车间内应放置一定数量的捕鼠设备,防止啮齿类动物、鸟将病毒等生物危害物质带进厂内污染原料合成品 。此外,生产车间应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除尘设施,确保生产区粉尘 浓度不大于10mg/m 3。
距离厂区1~2km地点设置独立的进厂车辆清洗消毒站,对进入厂区的原料运输车辆进行全面清洗和初步消毒 。厂区进门设置车辆消毒、人员消毒通道和完善的消毒设施,厂区内按照分区管理规定设置区域标识和隔离警戒设施,车辆引导线和行人引导线等;不同区域之间的通道设置门禁和缓冲通道并配备相应的消毒设施(消毒池、消毒地垫、雾化消毒器、手消毒器等),并配备必要的适量的消毒工具(如移动喷雾消毒车、喷雾器等)和各类消毒剂 。
2.4 消毒剂选择
饲料厂消毒应选择中效消毒剂,可杀灭分枝杆菌、真 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 。此类消毒剂包括含碘消毒剂(聚维酮碘、聚醇醚碘、氨基酸碘、十二烷胺三碘等)、醇类消毒剂(乙醇别名酒精、变性酒精、异丙醇别名2-丙醇或二丙醇)、酚类(甲酚、苯酚、煤酚皂溶液、六氯酚、对氯间 二甲苯酚、三氯羟基二苯醚等)、含氯类(二氧化氯、次氯酸盐、优氯净等)、碱类(氢氧化钠又称火碱、生石灰,主要成分为氧化钙、氢氧化钾、草木灰等)、醛类(甲醛、戊二醛等) 等 。选用消毒剂时不宜选用单一消毒剂,宜使用两种或以上的消毒剂交叉使用,避免细菌等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含碘消毒剂(以聚维酮碘为例)为强力的广谱杀菌消毒剂,对真菌、细菌、霉菌孢子及病毒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对皮肤刺激性小,毒性低作用持久,但对碳钢及铝制品有腐蚀性 。因此,一般选用2%~3%的聚维酮碘作为人员通道和实验室台面及非金属器皿的消毒剂。
常见的醇类消毒剂是75%的乙醇,又称医用酒精,优点是对人体危害不大、易挥发、对电子元件和电路板无腐蚀,在饲料厂中可用于环境、人员、实验室、电子设备、场地和车辆的消毒。
5%~10%甲酚溶液可用于饲料厂的场地、路面、建筑物和生产设备的消毒,也可以作为进厂消毒池的消毒液, 但由于酚类消毒剂具有刺激性气味,不宜用于人员通道消毒;1%~2%甲酚溶液可用于人员手部消毒。
以次氯酸钠溶液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常用的是84消毒剂,其有效氯含量5.5 %~6.5%,优点是价格低廉、对细菌和病毒杀灭效果好,但是由于其具有漂白效果和刺激性气味,在饲料厂中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通常只用于环境、场地、路面以及建筑物的消毒。
碱类消毒剂(以氢氧化钠为例):氢氧化钠也称火碱,易溶于水,是一种高效消毒药,常用浓度为2% ~3%,对细菌和病毒杀灭效果好[31],且价格低廉 。但由于氢氧化钠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且遇水产生热效应,因而通常只用于路面、地面以及建筑物消毒,最常用浓度为 3%~5%。
醛类消毒剂(以甲醛为例):甲醛是医院消毒和卫生防疫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以液体、气体烟熏剂的形式广泛应用 。甲醛作为消毒剂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但对人具有一定的毒性,在饲料厂内主要用于建筑物、路面、车辆和生产设施设备消毒。
2.5 消毒效果评估
饲料厂应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所采取的消毒措施能够满足饲料厂生物安全防控的要求。通过对不同的消毒方法、消毒剂等的消毒效果进行评估,对消毒规程进行确认。具体方法是消毒后对所有消毒对象进行采样,按照 GB/T18648—2020中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表明达到预期的消毒目的。
2.6 企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控
企业实验室应建立并执行各项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 对于涉及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室还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并根据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的要求,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在硬件设施方面,应与自身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适应;软件方面应建立完善 且与生物安全等级适应的安全管理文件和记录 。加强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实验室废弃物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培养物、储存物、不能回收使用的生化试剂、实验室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等的处理必须以安全为目的,首先应就地消毒灭菌进行无害化处理,利器必须置于坚固、防漏、有盖的容器内运出实验室销毁。
3 结论
饲料厂可通过制定生物安全防控制度,采取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安全防控规范,更大限度地降低生物安全风险,有效防范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因饲料原因影响了饲料工业及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 :2023-01-10
作者简介 :丁在亮 ,硕士 ,高级兽医师 ,研究方向兽药 、饲料及 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永富 . 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四川畜牧兽医,2019(5):44-46.
[2] 李树文,赵娟,耿一清,等 . 后非洲猪瘟时代猪场生产管理要点及注意事项[J]. 中国猪业,2021(6):52-54.
[3] 卞大伟,董延江,刘再胜,等 . 饲料生产运输使用等全封闭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和标准的研究[J].新农业,2020(21):46-48.
[4] 胡天正 . 浅谈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J]. 中国动物检疫,2008(4):8-9.
[5] 陈阳 . 饲料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J].养殖与饲料,2016(5):77-78.
[6] 刘汉武 . 饲料安全与饲料微生物的检测[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4):68-70.
[7] 王朝廷 . 浅谈非洲猪瘟下饲料厂生物安全防控策略[J].湖南饲料,2019(3):20-25.
[8] 李联杰 . 饲料原料与生物安全[J].猪业科学,2008(3):42-44.
[9] Savannah C S, Caasandra K J, Stves D, 等 . 猪饲料生物安全性相关措施综述[J].饲料工业,2020,41(2):57-61.
[10] 贾鹏,马涛, 万凡,等 . 益生菌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J].饲料工业,2019(1):54-59.
[11] 麻名汉 .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与安全问题[J].养殖与饲料,2017(3):42-43.
[12] 尹国友,王林嵩 .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健康和发育的影响[J]. 中国饲料,2020(16):13- 15.
[13] 徐学萍 . 浅谈饲料安全与食品安全[J].四川畜牧兽医,2005(6):16- 17.
[14] 马宝刚 . 合理防控猪霉菌性肺炎[J].养殖与饲料,2020(5):75-76.
[15] 陈欠林,冯挺财,晏文波,等 . 饲料霉菌毒素对生猪健康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养殖与饲料,2021(4):38-39.
[16] 赵华 . 霉菌毒素对家禽的毒性效应及其防控措施[J]. 中国饲料,2021(13):12- 17.
[17] 赵永邦 . 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浅析[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6(2):80-81.
[18] 郝蕙玲 . 媒介生物源生物恐怖的应对与处置[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3,29(3):193- 198.
[19] Elijah C G, Trujillo J D, Jones C K, et al. Evalu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within a feed mill environment followingmanufacture of inoculated feed[J]. PLoS One, 2021, 16(8): e0256138.
[20] 罗锦义 . 浅谈饲料生物安全的管理[J].江西饲料,2008(1):40-41.
[21] 王卫国 . 饲料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饲料工业,2022(5):1-8.
[22] 狄元冉,李博,董鹏,等 . 生物饲料添加剂中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分析[J].饲料工业,2019(18):20-24.
[23] 刘国信 . 浅谈美国的饲料安全管理[J]. 中国动物保健,2005(4):39-40.
[24] 雷元培,周建川,王利通,等 .2018 年中国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调查报告[J].饲料工业,2020(10):60-64.
[25] 雷元培,周建川,郑文革,等 .2019—2020 年中国饲料原料和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调查报告[J].饲料工业,2022(20):59-64.
[26] 梁业隆 . 规模化养猪小区的卫生防疫措施[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7):50-51.
[27] 王震涛, 于雯婧,刘扬,等 . 螺旋搅拌混合机颗粒混合工艺参数优化研究[J].饲料工业,2019(19):11- 15.
[28] 刘庆华 . 饲料生产与应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9] 王卫国 . 与饲料有关的健康危害分析[J].饲料工业,2021(17):1-7.
[30] 石宝明,丁泓玮 . 饲料霉变对猪的危害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22(15):1-6.
[31] 倪和民 . 非洲猪瘟的防控消毒措施[J]. 中国猪业,2019(8):14- 15.